中医针灸

主页 >  中医针灸

冠心病在香港
据卫生署数字显示,自六十年代起心脏病一直是本港的第三号杀手,在各种心脏病当中,以冠心病为最主要死因,占超过六成(66.6%)。于2015年,每天平均约有11.3人因冠心病而死亡,其中以男性较多(男女比例为1.4:1)。

冠心病在本港十分常见,大约每100名香港人便有6-8人患有冠心病,近年更加有年轻化趋势。有心脏科医生指,20年前因冠心病需接受手术者,以60至80岁为主,目前已降至30至70岁为主,当中30至50岁更占三至四成;而20年前近乎零个案的10至30岁人士,现已升至2%至4%。

通波仔并非万能
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(通波仔)的迅速发展,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疗效有所改善,然而,通波仔并非万能。据一项历时7年,针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大型临床研究显示,与药物治疗相比,通波仔并不能有效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复发率。

由此可见,通波仔只是治疗本病的紧急措施之一,并非所有冠心病病人都需要进行通波仔,并且不能根治本病,通完波仔绝非一劳为逸。如何防止术后复发、改善心脏和血管功能更加重要。

中医能治疗冠心病吗?
冠心病属于中医学‘胸痹心痛’病的范畴,据历代医学文献记载,中医对治疗本病累积了丰富临床经验,近年一些临床研究亦证实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有确切疗效。

早于《黄帝内经》已经记载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,中医称之为‘真心痛’。汉代《金匮要略》设有专篇讨论冠心病,对本病的病因、病机、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,其中治疗心绞痛的方药至今仍然常用而有效。历代中医学家对本病补充了更多治疗法,并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
现代学者则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证实中医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:2014年香港浸会大学发表一项临床研究报告,显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,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五成,78%的患者于6个月内降低动脉狭窄程度,其中50%的患者则于3个月内达致该疗效。

中医论治冠心病
病因病机
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的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,在心脏机能减弱,气血阴阳不足的基础上,加上痰浊、瘀血、寒凝等病变积聚,导致心脏血脉不通而形成本病。当心脉不通达到一定程度就有机会引发心绞痛,严重者部分心脉突然闭塞,气血运行中断而发为真心痛,即急性心肌梗塞。

从中医学角度,造成本病的主要病因包括:

1. 脏腑功能减退:中年以后,脏腑机能逐渐减弱,尤其心、肾二脏与本病关系密切
2.  饮食不节:过食肥腻甜滞之品,损伤脾胃,聚湿成痰,阻滞血脉
3. 情志所伤:过度忧虑、愤怒等情绪会影响脏腑气机运行,气滞则血瘀,
4.  劳逸失调:长期缺乏运动,久卧伤气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;过度劳累,缺乏休息,耗伤心神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


心绞痛(胸痹心痛)
心绞痛是冠心病的特征性表现,其临床特点如下

●  疼痛性质:典型表现为压榨紧缩、压迫窒息、沉重胀闷性疼痛,少数可表现为烧灼感或紧张感
疼痛部位:常位于胸骨或附近,可反射至左肩、下颌等;不典型者可表现为牙痛、咽痛、上腹隐痛等
伴随症状:呼吸短促,严重者可伴有汗出、恶心、呼吸困难
持续时间:1-15分钟,常为3-5分钟
诱发因素:以体力劳累为主要诱因,其次为情绪激动。饱餐后运动、用力大便、暴露于寒冷环境、饮食过冷等均可诱发本病


辨证分型及方药举例

中医诊治冠心病的要点在于辨虚实,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、脉象、气息、体质等判断其病机的虚实轻重,适当采用宽胸化痰、活血化瘀、温阳散寒、补益气血、调补阴阳等方药治疗。现举部分临床常见证型加以说明:

  证型 证候特点 治法 常用药物
实证 痰浊痹阻 胸闷如窒,痛引肩背,气短喘促,多形体肥胖,肢体沉重,或伴咳痰,舌苔厚腻 宽胸化痰,通阳泄浊 瓜蒌、薤白、半夏等
  心脉瘀阻 心胸刺痛,部位固定,入夜尤甚,心悸不宁,舌质紫黯,或有瘀点 活血化瘀,通脉止痛 丹参、三七、桃仁等
虚证 阳气虚衰 胸闷气短、心悸汗出、畏寒肢冷、面 益气助阳,温 人参、附子、
  气阴两虚 胸闷隐痛、时发时止、心悸气短、头晕眩晕、遇劳则甚 益气养阴,调营通脉 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等


除了上述方药外,还有一些可以立刻服用的中成药丸剂,例如复方丹参滴丸、速效救心丸等,以应付心绞痛发作的情况,针灸治疗亦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实时止痛效果,对于轻度心绞痛,穴位按摩亦有一定程度的舒缓作用,常用穴位包括心俞、膈俞、内关、三阴交、心前区压痛点等。

急性心肌梗死(真心痛)

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致死的主要原因,其临床特点如下

疼痛: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更剧烈
持续时间:较长,可达数小时至数天,休息亦难以缓解
伴随症状:发作时焦虑不安,汗出肢冷,面色苍白,全身软弱
部分可表现为猝死,属于急症范畴


急救措施
发作期需选用有速效止痛作用的中药剂型(丸剂、针剂等),例如古方乌头赤石脂丸和中成药冠心苏合香丸等,并配合针灸治疗。

虽然中医有相应治疗措施,但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重情况,有猝死风险,必须立刻送院抢救,进行通波仔等紧急措施。由于本港现时的急症和住院服务只提供西医治疗,暂时未有适当平台探讨中医如何参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。可喜的是国内已有研究指出中西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,有缩短住院时间、降低住院费用、减低住院期间病发率等优点,可留待香港首间中医院落成后再作研究。

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体会
笔者于医管局辖下中医门诊工作期间,较多诊治心血管科病人,当中不乏冠心病患者求诊。据笔者的临床经验,对于不同阶段的冠心病患者,无论是否接受过通波仔或搭桥手术,中医药治疗均能发挥一定疗效,改善病情,减轻临床症状,提升整体机能。

通波仔以外的选择

真实个案1:

林伯伯,2016年政府医院西医建议通波仔,由于年纪大,身体机能较差,患有各种慢性病,家属衡量风险后决定不接受通波仔手术,以中医治疗为主。脉象显示林伯伯属于本虚标实的情况,经中药治疗一个月,胸痛气促的明显减轻,生活能自理,可独自步行到酒楼饮茶,精神较佳,下肢浮肿减退。至今一直定期覆诊中西医,病情稳定,已无需再考虑通波仔。

对于稳定型的冠心病患者,中医药治疗是手术以外的一个较佳选择,能有效缓解症状、减少发作、改善心脏和整体功能,病人无需承担手术风险,治疗成本亦较低。中医药治疗更适合一些年纪较大、体质偏弱、伴有各种长期病患的冠心病患者,并可以兼顾调治心律不整、心力衰竭等其他心脏疾病,篇幅所限,未能详述。

通波仔术后的中医治疗

通过波仔再接受中医药治疗是否有效?上文已经说过通波仔其实只是紧急措施,术后更加需要注意保护心脏血管功能以及预防复发,中医药在这方面亦能发挥疗效。

真实个案2:
刘先生一年前在政府医院接受通波仔手术,术后症状缓解,大约半年后心绞痛复发,情况日渐加重而求诊于我。诊脉后发现其脉象虚弱无力,面色苍白,精神较差,自觉‘唔够气’,活动后容易胸闷不适。这是通波仔手术后出现心阳不振、中气不足的情况,治疗以温阳益气的中药为主,例如人参、附子、桂枝、黄芪等,配合少量活血化瘀之品。治疗三周后症状改善,胸闷气短减少,精神亦较佳。

通波仔属于紧急治疗手段,着重于局部阻塞的血管,但未能改善整体心脏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。中医治疗在急救方面不及通波仔,但对整体心脏功能的调节却有其优势,两者可以互补长短。临床所见,通波仔术后病人多表现为心脏气血不足等虚证,这时候中药治疗以扶正为主 ,能够有助降低复发率,并且改善患者的心脏及整体身体机能。

常见疑问Q&A

问: 服用‘’薄血药‘’是否不能服用中药? 
答: 不是。部分中药有机会与薄血药相冲,即增强或减弱薄血药的作用,例如丹参、淮山等等,但并非所有中药都会与之相冲。中医师知道病人正在服用薄血药,在处方中药时就可以避免相冲 
问: 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多食活血化瘀的食物或中药?例如木耳、丹参、田七等 
答: 不一定。正如上文所述,治疗冠心病必须分清虚实,对于虚证的情况不宜过服活血化瘀之品,例如有些体质虚寒的病人多食木耳会出现头晕、腹泻等情况,活血化瘀药亦讲求配伍应用。如果不了解自己体质,并不建议自行服用各种食疗偏方 


预防调摄

1. 防治三高
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胆固醇都是引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,调节三高对防治冠心病十分重要
中医药从体质着手,对三高有较稳定的调节作用,并同时调理脏腑功能,预防并发症
已服用西药者亦可与中药互相配合,篇幅所限不作详述

 

2. 生活调摄
避免缺氧:冠心病患者气机不畅,供氧不足容易引发不适,因此应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,减少出入人多挤迫的地方
注意寒热 :难经云‘损其心者…适其寒温‘,太过寒冷和炎热的环境均会加重心脏负担,衣着需留意保暖和散热
情志调养:保持心境开朗,避免过于愤怒、激动等情绪波动

 

3. 运动保健
生命在于运动,康复锻炼有助防治冠心病,关键是选择适合的运动
以带氧运动为主,避免过于剧烈和竞争性的运动
研究证实太极拳可提升心肌梗塞病人的摄氧量,气功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,还有八段锦、瑜伽等均对冠心病人有益

 

4. 饮食宜忌
宜清淡,少食肥甘厚味,忌烟酒
避免过饱:过饱时胃部会压迫心脏,加重心脏负担,宜少食多餐,晚餐只宜七、八分饱
黄帝内经云‘心病者,宜食薤’,可适当多食葱、蒜等有助理气行滞

 

5. 穴位保健
以姆指揉按以下穴位,每次10分钟,有助疏通心脏相关的经络气血
内关穴: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,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
膻中穴:位于胸部,在前正中在线,两乳头联机中点处



总结
综上所述,中医药能有效治疗冠心病,其主要作用及优势包括:

1. 缓解心绞痛等症状,预防病情恶化,部分病人可避免手术
2.  减少通波仔手术后的复发,加强心脏血管功能,改善体质,促进康复
3. 着重整体,能兼顾各种慢性病和并发症,无明显副作用


除了一般西医治疗,冠心病患者可以选择中医药治疗,根据病情需要,中西医治疗亦可以互相配合,详情请向中医师查询。

作者:陈宇杰注册中医师

首页|中医天地|联络我们

Copyright © 2012 尚正堂中医诊所